fbpx
淳心淳意

百病生於寒,低體溫的時代來臨,怎麼提高免疫力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証型,很多來找我做VIP經絡檢測的人,經常都會聽過我講的一句,「你有上熱下寒的情況,務必要溫熱下腹部和泡腳,冬天夜晚泡完腳穿上襪子再睡覺」。這句話在很多人聽來幾乎像一句「多喝水」一樣,老生常談,感覺沒什麼技術含量,沒有他又不行的養生法。但其實是因為大多數人對於「寒氣入侵」是沒有明顯感覺的。有的人只覺得自己比一般人容易出現手腳冰冷,下肢水腫。

在西醫裡雖沒有體質寒、熱之說,但我們也可以用客觀的溫度來說明。拜疫情之賜,現在各個機關入口處都放置了紅外線體溫感測儀,如果你稍有留心,就會發現,每個通過的都是中央心臟及頭部區域是紅色的,而下半身都偏黃或綠色。主要因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包括心跳、呼吸、腸胃蠕動、大腦思考,都是24小時不斷工作的,也就是身體產熱器官都在中央軀幹的位置,一般溫度心臟區域約在保持在37 ℃左右,離心臟越遠的下半身,則是越往下溫度越低,到了足部甚至只有31 ℃以下,呈現綠色。呈現一種上熱下寒的狀態,而且上半身和足部,溫差有的竟然高達6度之多。用中醫理論來說,由於陽氣往上走,人體接收臟腑運作的產能,發散在頭面部,而內臟較少運動的下腹部及最末端的腳趾,溫度總比較低。

cold示意圖 百病生於寒,低體溫的時代來臨,怎麼提高免疫力

 

百病生於寒

中醫認為,當人體陰陽氣血平衡,身體就能保持健康;一旦氣血失調就會產生瘀滯,就會導致疾病。正常情況下因為氣的循環流動,會讓上面的陽氣往下降溫煦到末稍,下面的陰氣往上升,使頭腦的清醒,因此,若足部冰冷,頭腦發熱,就代表當身體氣機沒有上下流通,陽氣沒有溫煦到下半身,陰氣沒有上升到清宣頭目。

簡單的說,血與氣擁有相同的循環性質,因此若氣的循環不好,血的循環自然也不好。就會像身體中央與末稍出現溫差,就是一種「寒氣入侵」的徵候了。當身體裡有寒氣,血管就會收縮,造成血流不通、血液循環不良。當動脈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就無法供給體內所有細胞必要的氧氣及養分,同時,也無法運走細胞內所產生的老廢物質及疲勞物質。當細胞機能出現問題,並變得遲緩,就會影響內臟的功能,造成免疫力降低,進而產生潰瘍及腫瘤等。這麼一來,就算使用血管擴張劑也不會起到什麼作用,只有”排寒”去除寒濕才能幫助改善。

體溫與免疫力

我們會發現只要生病到某一個程度,幾乎都會出現「發燒」和「食慾不振」的症狀。而這兩種症狀其實就是免疫系統的防禦機制,藉著發燒來可以增加白血球的吞噬、殺菌能力,提高免疫力。所以想要促進健康、治療疾病,另一個必要的「力量」就是「發熱」=「溫暖身體」。

中醫裡講的「遇寒則凝,寒凝則血瘀」,這點也被日本的醫學家證實,癌症患者都是低體溫的,而35.5度是癌細胞增殖最快的體溫。體溫越低得癌症的機率就越高,這說明身體的 能量缺乏,陽氣不足,心臟跳動的力量就變弱,身體循環減慢,導致細胞活力變差,免疫力就降低,細胞癌變的機率就會增加了。所以那些冬天手腳冰涼,體溫長期偏低,經常便秘的其實都是易得癌症的體質。不論你用什麼保健的方式,只要能讓手腳變熱,能讓自己的體溫上升,大便通暢,都是有效的。

提高溫度的方法

1.泡澡/泡腳

woman-relaxing-bath-with-bubbles1000800 百病生於寒,低體溫的時代來臨,怎麼提高免疫力

 

想要「溫暖身體」,最快的方法就是泡澡了。此外還有溫泉、蒸桑拿、岩盤浴、自行在家中泡腳等等,只要選擇「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水溫「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時間來「泡」就可以了。

只要一開始流汗,就表示體溫每上升1℃,兔疫力就增加5-6倍的意思。另外,只要感到「心情舒暢」,大腦就會分泌快感荷爾蒙β-恩多酚(endorphin 又稱腦內啡),副交感神經的功效也會更強,你同時會感覺到一種鬆弛感,此時就能增加免疫系統中的NK細胞活性,讓免疫力提高。

2.肌肉運動

體溫的40%以上是由肌肉所產生的,所以想要提高體溫,肌肉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人體全身肌肉量的75%都在下半身,所以下半身運動比上半身運動,更能有效的讓身體氣機流暢上下平衡的產生熱能。所以健走是就成了上熱下寒體質者,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體溫,不最簡便的運動了,此外,上半身推薦做「棒式」,下半身推薦做「深蹲」靠著蹲下起立來增加下盤的肌肉熱能或平躺時的「抬腿運動」。

young-woman-practising-yoga-home-mat1000800-1 百病生於寒,低體溫的時代來臨,怎麼提高免疫力

人類肌肉細胞會一直發達到90歲,而且鍛鍊肌肉除了有體溫升高的功用之外,還有以下的效果:

藉由肌肉的收縮、弛緩,分布在肌肉內的血管也會跟著反覆收縮與擴張,使血液循環更順暢,進而預防。改善高血壓和心臟病。

  • 只要活動肌肉,就可以促進骨骼的血液流動,預防並改善骨質疏鬆症。
  • 只要活動肌肉,肌肉細胞中的GLUT-4就可以把血液中的糖分吸收到肌肉細胞中,讓肌肉更強壯,降低血糖,進而預防、改善糖尿病。
  • 只要活動肌肉,大腦記憶中樞「海馬體」的血液循環就會變好,進而增強記憶力,預防痴呆。
  • 只要活動肌肉,食物通過消化道的時間就會變短,減少致癌物質對大腸的刺激時間,進而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 只要活動肌肉,肌肉細胞就會增加男性荷爾蒙(女性體內也有)的分泌量,跟體溫上升效果相輔相成,就能增加自信心,消除憂鬱。

 

3,使腹部溫暖

最近研究發現,存在於大腦下視丘的生長素抑制因子,也存在於消化道上皮層和胰臟的D細胞之中,而屬於消化道荷爾蒙的膽囊調節激素、胃泌素、胰島素、升糖素等,也存在於大腦神經元之中,所以這些內分泌統稱為腸腦縮胺酸。也就是代表大腦和腸道是緊密相關的。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一感受到壓力,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就是拉肚子,壓力過大也會造成胃痛,消化不良,或是吃不下飯的情況。另外,從開始,身體所有淋巴組織中的70%都有巨噬細胞存在,而巨噬細胞也大量存在於腸道和肝臟中叫做「培氏斑」的淋巴節內,也可說是「腹中」的免疫中心。

所以只要溫暖腹部與腸胃,自然就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營養效率了。因此,可以使用暖腹神氣按摩油,在兩餐之間按摩腹部,輔以暖暖石在腹部做溫灸,可以快速提高腹部的溫度,既可以暖胃,安撫腸胃障礙,改善營養吸收狀態,安定精神,提高免疫力,可以說相當重要也可以增強腸道免疫力。

ibs-5308379_12801000800 百病生於寒,低體溫的時代來臨,怎麼提高免疫力

4.攝取偏溫熱性的食物

中醫裡對食物的四氣五味都有嚴謹的分類,同樣是食物,同樣的熱量,卻分成冷卻身體的食物和溫暖身體的食物。一般「吃了寒涼性的食物會冷卻身體」和「吃了溫熱性的食物,會提高身體的熱」。就像啤酒、番茄、小黃瓜、西瓜等夏季食物,具有冷卻身體的作用,所以在炎熱的夏天吃起來特別好吃。相反地,麻油、肉類、蛋類、蔥薑蒜等等食物,有強大的溫暖身體效果,所以冬天拿來煮湯,煮火鍋就特別好吃了。

如:食物本身藍、白、綠色的食物屬寒涼,吃了會冷卻身體。紅色、橘色,黑色,屬溫,吃了就會溫暖身體。

此外,香料類的蔥、薑、蒜、胡椒、辣椒、九層塔都屬於熱性的,都可以充分的產生熱能。

吃了會讓身體冷卻的食物:牛奶,烏龍麵,啤酒,白酒,綠茶,餅乾,白肉(魚肉,豬肉)

shutterstock_different-vegetables-seeds-fruits-on-grey-1917215645_food1000800 百病生於寒,低體溫的時代來臨,怎麼提高免疫力

讓身體發熱的溫性食物

瘦肉、蛋、乳酪、魚、魚貝類,

根莖類:牛蒡、胡蘿蔔、蓮藕、蔥、洋蔥

深色食物:蕎麥麵、紅酒、紅茶、黑糖

鹹的食物:鹽、味噌、醬油、小魚乾、明太子、醃漬物

產於北方(寒冷地區)的食物:蕎麥麵、鹹鮭魚

冷卻身體的食物(藍、白、綠)

水分含量較多的食物:醋、牛奶、啤酒、威士忌、可樂、果汁

產於南方(熱帶)的食物:香蕉、鳳梨、柑橘、檸檬、哈密瓜、番茄、黃瓜、西瓜、咖哩、咖啡、綠茶

白色(淺色)食物:白米、白吐司、白砂糖、化學調味料、西式點心、麵條

柔軟(水分或脂肪較多)的食物:麵包、牛油、沙拉醬

葉菜:生菜,亦即外觀呈青、白、綠等冷色(淡色),水分較多,產於南方(熱帶)的食物。

由科學的角度而言,即富含鉀的食物。不過,番茄、咖啡、咖哩雖然顏色較深,但分別為原產於南美、衣索比亞、印度等熱帶地方的食物,因此會使身體寒冷。在區分食物的陰陽性質時,判定方法以原產地要優於顏色。

簡單的說,陽性食物就是外觀呈紅、黑、橙等暖色(深色),質地較硬(水分較少)、產於北方(寒冷地區)的食物。由科學的角度而言,亦即富含鈉的食物

保持戰鬥力和積極情緒

心態積極起來,以行動代替空想,開拓自己的視野與格局,把心放寬,培養幽默感,用七分努力,三分順其自然,正面迎戰未來,保持樂觀,開心大笑等等正面心態,都是可以溫暖身體的。因為「熱情」是可以提升「體溫」的。反之,如果凡事都看不好的一面,成天抱怨連連,充滿悲觀的負面思考,就會降低體溫了。

近來的精神癌症學也主張的「積極正面的情緒可以提升NK細胞功能,進而治療癌症。」這也是為何很多人罹癌之後,知道自己差不多也就這些時日了,反而將重點放在自己為完成的使命,因為積極的動力與使命感的驅使,無暇顧及癌症,癌症反而痊癒了,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按照中醫的陰陽寒熱辯證來看,養生很簡單的。身體出現的問題不外乎兩種,“寒証”與“熱証”。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中的空調、冷飲、抗生素、涼茶、綠茶、綠豆湯、熬夜等等導致了現代人身體的熱量(陽氣)大量被消耗,所以體質普遍都是偏寒的,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體溫變低,實際上最健康的體溫就是36.6°–36.8°之間,也就是越接近37°,身體越健康,而現在也只有嬰兒可以有這個體溫了。 在抗生素和冷飲的摧殘下,小學生都很難有健康的體溫了。大家都可以自己測量一下體溫,低於36.2度基本就屬於亞健康體質,這時通常往往查不出疾病,但是體力變差,容易疲勞,睡不飽…… 其實,生病真的沒什麼可怕的,我們的身體擁有極其強大的自癒功能,只要身體有充足的能量,身體就會自我修復。

 

延伸閱讀:

女人就要暖暖的

秋冬防疫,提升你的免疫力

你知道嗎?當我們体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30%

像隨身暖暖包一樣暖人的暖暖石,恆溫,永久使用的暖暖石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晨起喝薑湯勝過人參湯,薑讓你陽氣十足

小寒三九天,深冬守腎陽

 

4 Comment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