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油的天地之氣與性味歸經(上)
在【黃帝內經】第一章開篇「上古天真論」就講到了,中國文化是一個圓滿的文化。我們對於事物的標準一定是求全的為好。喝水要喝有生機的水,吃的食物要有來自天地之氣所生長的動植物,而用來提取香味的植物,依據生長時間,土壤,有不同的性質,不同的產地,不同的製作工藝會產生全與偏的問題。
最近好多讀者在閱讀我的「精油經絡學」和「中醫芳療應用全書」時,認真的畫了重點,一個字一個字的摘句考證並做了筆記,也提出了不少對於現在中醫芳療書籍的說法不一的問題,我除了佩服我的讀者們的用功外,也非常感謝大家的認同與認真。有心人,天不負,我將在IIME國際香草精油經絡學會,親自開班授課,打開一條國際證照與就業之路,許大家一個未來。
中醫芳療因何而起
在這邊跟大家解釋個發生先後的歷史問題:芳療Aromathraphy,這個字起源於西方,過去芳療從來沒有與中醫做結合,中醫藥使用的植物藥材從不以「香」作為取捨。
我因為一直致力於為中醫找一個不用口服,不用擔心藥材裡面的成分造成肝腎負擔,不用扎針,減少了侵入性治療帶來的感染及暈針的問題,所以在2005年起逐步以配方精油及複方精油的個別與交叉活性分析,並以臨床實證開始做起,2010年以半論文發表的方式用淺顯易懂,簡單易行的方式,出版了第一本「精油經絡學」,其中包含的精油就兩味複方,以anking和milking涵蓋的精油包括:薑,茴香,丁香,肉桂,乳香,沒藥,羅勒這幾款,之後又陸續推出「五行養生法」及「不老的秘密」算是在跨精油與中醫領域的第一人。
在我之前確實中醫是中醫,芳療是芳療,我甚至在出第一本「精油經絡學」的時候,誠品的總經銷還回覆我說:[不知把我放在那個區域的櫃位,放在中醫不對,放在精油,又怪怪的….」後來索性就給了我一個「中醫芳療」的櫃位,從此路走出來了,跟隨著就眾了,一直到我受城邦出版社的邀約寫一本中醫芳療的大全,因此有了2019年「中醫芳療應用全書」。事情就是這樣開始的…..
看到現在市場中這類相關書籍如雨後春筍的蓬勃,也出現有相當多的歧見,剛好有會員問到,關於我在「中醫芳療應用全書」中寫到的精油的性味與歸經,這部分雖然在書中短短幾個字,但深意不少,而精油與藥材的應用不同,性味歸經確實耐人尋味,這部分比較深入,也是我比較少在公開場合、新書發表會或是其他座談會中有機會詳細論述的,這也是精油經絡應用上一個很重要的啟發,我藉此來說明一下,以表達我對這方面的依據及嚴謹。
「中醫芳療應用全書」這本書全書內容中所表列的各種中西方的精油,都是由康茵生技團隊多年的實證臨床與研發心得,分類法是以【黃帝內經】為本,並以中國文化中最深遠的,植入中國人骨髓「醫、易同源」的立場。
我們中國文化系統跟其他的文化系統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是建立在一個特有的部分,就是「性」。
人有人性,藥有藥性,水有水性,那麼天也有天性。用來比我們平常種個花草或者養個寵物,狗也好,貓也好。你首先得知道他是個什麼特性。然後按照它的性,我們來合理的種植與餵養。
人為何在五行中屬土?原來是這樣
【黃帝內經】把世間所有的生物按照五行分成分為五類蟲,中國文化中把生物叫「五蟲」。全身長毛的那一類叫毛蟲,屬木。全身披滿羽毛的叫做羽蟲,屬火。身上有甲殼的叫介蟲,屬金。長滿鱗片的叫鳞蟲,屬水。全身裸露的叫祼蟲,屬土。然後呢,每一類都有一個首領,比如烏龜叫介蟲之首;麒麟是毛蟲之首;鳳凰為羽蟲之首;龍是麟蟲之首;我們人類則是裸蟲之首。
從五行來說,我們人本身的屬性就是「土」,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基本屬性。所以爲什麼中醫說脾胃爲後天之本,這就是由我們的基本屬性決定的。中醫裡面特別強調健脾養胃,所以治病養生也多從補土下手,也就是扶正氣。
所以我們所有的飲食起居,生命活動,最終都必須以維護我們人的這個土性途徑而進行,有了這個概念以後,我就要問了,我們人的中心點在哪?不是在脾胃,而是我們的人中。爲什麼呢?因爲人中的上面是鼻子,鼻子通過呼吸。跟天氣相對應,下面是嘴,通過飲食,吃地上長出來食物以為生。人在天地之間,居中。所以人在休克昏迷的時候急救都會掐人中,打開接天地之氣門戶。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內經】「六節藏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什麼意思呢?天用五種氣味來養育我們。“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地呢,「地食人以五味」地以酸、苦、甘、辛、鹹,五種滋味來養育我們,如酸味入肝,屬木;苦味入心,屬火;甘淡味入脾胃,屬土;辛入肺,屬金;鹹入腎,屬水。
另外一個方面呢,就是天底下所有的事物。他們的性質都被天地之氣所決定。其實這中間還有一個東西。那就是顏色,就像我們在烹調中講究的色香味俱全,顏色,香氣,味道都具足了,性就出來了,藥草的藥性、食物的屬性,精油的性也就是從這裏演變出來。所以香氣、味道、顏色是判斷事物性質最重要的依據。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天真圓滿」這個概念,在【內經】第一章開篇「上古天真論」就講到了,中國文化是一個圓滿的文化。我們對於事物的標準一定是求全的為好。喝水要喝有生機的水,吃的食物要有來自天地之氣所生長的動植物,而用來提取香味的植物,依據生長時間,土壤,有不同的性質,不同的產地,不同的製作工藝會產生全與偏的問題。老子說:「曲則全」曲,是彎曲的曲。一個解釋是,完完整整的走完一圈,叫曲則全。這是中國文化對圓滿的表達。
拿到植物來說,也就是一個植物從春天的發芽,歷經了夏天的枝繁葉茂,秋天的果實纍纍,到冬天的白雪覆蓋的植物叫做走完一個圓滿周期,經歷了四季的天地之氣。推到精油,一個草本植物雖是整株蒸餾,從芽尖,花穗,到根莖的也是一個植物的完整,但是就天地之氣來說,就比不是木本植物,經年累月在植物莖幹中飽藏的天地之氣,四時之運化。所以在精油的選擇,第一個一定是在全形的基礎上,來萃取。才是真正符合這個層面的全方為養生的意義。
氣味的發散有升有降,大蒜向上,辣椒向下
首先,我們談的第一個方面叫做升降。也就是它的性質是升散的或者是收降。而決定事物向上升的是它的香氣,而決定事物,向下收降的是它的味道。打個比方,同樣是辛辣味大蒜和辣椒。大蒜雖然味重,但是氣更強烈,所以氣是向上的,因此。我們吃完大蒜之後,嘴裏面味道很會很濃鬱。那麼辣椒呢?與大蒜相比,它的氣就很弱,但味道卻非常刺激。所以辣椒的氣是向下的。你吃完辣椒以後,周圍的人是聞不出來的。但是你去上廁所就會有感覺,因爲它向下走,另外雖然大蒜是向上的,我們叫它只走陽而不走陰,或者說是走氣而不走血。所以我吃了大蒜,人是不會發汗。而辣椒是向下,但是它走陰而不走陽。或者是走血而不走氣,所以辣椒會讓人血液循環變快。然後吃了辣椒會發熱發汗。
有了這個概念以後,我們現代人容易有的亢奮,煩躁,欲望強,失眠等等的表現,就是升有餘而降不足,這時就需要更多的選擇能夠幫助我們來收降的東西。在精油的選擇上面,香氣越強烈的越往上走,越升散,香氣溫和的往下走,收降功能強,就有更好的安神定志的作用。
氣與味,決定了植物的寒熱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下寒、熱的性質。寒熱的依據,仍然是通過我們的氣、味來判斷。當我們把氣和味兩個東西放在一起合參,就能得到食物寒熱性質的結論。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對於氣、味以強弱及厚薄來分辨。以下我用平常大家熟知的食物,例如我們的水梨,柚子,西瓜等等,它聞起來很清香,淡淡的。吃起來也很清爽。也很清淡。再加上如果他本身的含水量就很高。那麼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這個東西是寒性。如同在精油中的薄荷,迷迭香,尤加利,這類以葉子水蒸餾即得的,它們的性質偏寒涼。那麼再來,當氣味都變得稍稍厚一點點。像水果裏面的水蜜桃、蘋果、香蕉,口味也稍稍偏濃,但不至於到膩,精油中的薰衣草、茉莉、絲柏、冷杉,馬鬱蘭等它們的性質就偏平,那麼我們再進一步,我們讓氣味變得更厚,好比水果裏面的芒果、菠蘿蜜,榴蓮,香氣更重了吧,味道也更厚了,甚至多吃一點點,你就會覺得很上火,就如精油中的:天竺葵、雪松、檜木、黑胡椒、茴香,肉桂等。再來如果,當事物的性質走上一個極端的時候,氣就消失了,就只剩下味。像我們水果裏面的荔枝、龍眼只剩下熱性的味而沒什麼氣,又如:精油中的乳香,檀香,玫瑰,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強烈的揮發香味,而是雋永而醇厚味,但他們非常厚重,屬收降。那麼現在大家對於寒熱與升降的性質基本上可以分辨得出了。
今天就升散與收降與寒熱之間的關係給大家一個初步的概念,這個知識點比較多,我會用兩期跟大家解說,下期我會針對大自然環境中的天地之氣與植物生長與提取工法關係到的五行相生與歸經分類給大家作個簡單的分析。有興趣的朋友,我會在IIME國際香草精油經絡學會裡面「中醫芳療師」證照課程中為大家詳解,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上課!
延伸閱讀: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經絡健康管理師證照認證全面班(TCM)-現正招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