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情時代,全球將進入防疫生活化
一個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的災難,死亡人數,都不異於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及英國歷經一年多才脫離三級警戒,當歐美國家都已經回歸正常生活軌道時,台灣意外的趕上疫情大爆發的末班車,讓台灣從防疫模範生變成疫情終場的保衛戰。
台灣此次疫情是在5月19日大爆發,從人民自主性封城,街上空無一人,公司分流上班,餐廳及各大公共場所閉門謝客,至7月23日解封,短短的73天,在20%疫苗注射率的台灣來說,可以達到這麼短的時間就遏止了疫情的擴散,當大家還在為台灣的人的自覺、自律感到驕傲的同時,延宕了一年的東京奧運,終於在層層防護中,戰戰兢兢,嚴正以待的心態下順利開幕了。
這場疫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時間到底還會拖多久?
到今天為止,對於眼下的這場疫情,全世界估計還沒有多少人來得及做一次深刻、全面而又富有前瞻性的理性分析,
事態的發展,已經在各個方面無數次擊穿了我們的想像力,由此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全世界正在面對一個人類踏進文明門檻以後從未遇到過的全球性大毀滅。
去年許多在歐美讀書的學生跑回台灣躲避疫情,今年台灣突然的疫情大爆發,這些留學生們又紛紛的跑到美國去打疫苗躲疫情。而今,英、美兩國疫苗施打率都在70-80%,仍然每天有一萬多人確診,但卻沒有出現明顯的死亡率,這說明日後的新冠病毒就會想流行性感冒一樣。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表示,依照新冠病毒COVID-19兇殘而狡詐的特性來看,人類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將其徹底消滅,尤其是現在仍有印度的Delta和英國的Alpha的變種病毒,以Covid-19 1000倍的傳染力在蔓延,可以預料,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人類都會在COVID-19及其各級變異後代的輪番攻擊中求生。
根據病毒學家的分析:
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人類的生存很可能會進入這樣一個模式:
1、病毒以“候鳥模式”在南北半球之間來回流行傳播。
第一年的10月、11月到第二年4月、5月,病毒會以冬瘟和春瘟的來襲,在北半球肆虐,而第二年的4月、5月到隔年的10月、11月,病毒以夏瘟和秋瘟在南半球流行,到第二年的10月、11月在到隔年(第三年)4月、5月,病毒又回到北半球蹂躪,之後再去到南半球,類似不斷變種的禽流感一般,從H1N1至今都發展到H10N8且整個地球就在這種週期性的痙攣中痛苦呻吟。
2、“斷航”“封國”“封城”與“蟄居”將成常態。
這些阻斷交流的抗疫方式,將打破人類文明的地球圈,全人類的生活都將退縮到了區域經濟,人類的社會活動受到了嚴重的壓縮,人類的發展空間萎縮到了最小程度,而這種限縮將會成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的常態。
3、人類的生存品質、總人口數量,將呈現斷崖式地急劇下滑。
所有與人交流互動的產業將會遭受重創,如:旅遊業、餐飲業,實體商店,金融業、文娛體育額產業、將會慘不忍睹,民生必需品講轉型線上購物,將為市場經濟帶來一波此消彼長,促使經濟大轉型。
4、全球政治經濟將重新洗牌
在愈演愈烈的疫情背景下,全球的政治、經濟格局將出現一輪又一輪的重新洗牌,大範圍內硬殺傷戰爭爆發的幾率將會大幅下降,但小規模的高烈度局部戰爭爆發的頻度將急劇增高,其中,以人類生命為攻擊目標的生化戰爭將成為戰爭的重要形態,甚至是主要手段。
5、大自然將淘汰十億以上人口。
是大自然的反撲,還是物競天擇?從人類有史以來,現在絕對是人口最多的時代,以世界範圍的生產總量來看,77億的全球總人口顯得絕對過剩,因此,大自然將以它自有的殘酷方式直接或者間接地淘汰十億、二十億甚至更多的人口。
可預見的未來,出門戴口罩是常態,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安全距離,是必然的社交禮儀,一切可能與人接觸共用的產品都需要用前用後消毒,出入公共場合量體溫、噴酒精是習以為常的,並掃QRcord登入出入場所留下記錄好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