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著清冠又火了一把的蘆根,清熱祛痰排膿第一方
那些生長在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夏天裡看上去像野草的蘆葦,秋天會開出隨風飄絮的花朵,居然也一種藥材嗎?是的,這種名為蘆葦的植物,他的莖叫做「葦莖」,根又叫做「蘆根」都是可以作為清熱祛痰排膿的藥材。
鮮蘆根埋於濕沙中,蘆根是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狀地下莖,粗壯,橫走,節間中空,每節上有芽,蘆根全年均可採挖,洗淨泥土,剪去殘莖,芽及節上鬚根,剝去膜狀葉,切段晒乾就是「乾蘆根」。乾蘆根呈扁圓柱形,節處較硬,節間有縱皺紋,平常置乾燥處保存即可。
蘆葦,在《詩經》中有一個很浪漫的名字叫做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蘆葦在《藥對》中又稱「蘆竹」。在《聖濟總錄》中稱「蒲葦」。”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出自《孔雀東南飛》。在《救荒本草》中稱「葦子草」民間還有各種如:「禾雜竹」、「水蘆竹」。
蘆葦生長於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每年九月到十月開花,體輕,質韌,不易折斷。鮮蘆根,呈長圓柱形,有的略扁,長短不一,表面黃白色,有光澤,外皮疏鬆可剝離,節呈環狀,切斷面黃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環。無臭,味甘。全年均可採挖,洗淨泥土,剪去殘莖,芽及節上鬚根,剝去膜狀葉,切段晒乾即可為藥材。
內容目錄
蘆根的清熱祛痰、生津止嘔效果好
蘆根,臨床上主要應用於二方面,一是清肺熱,祛痰排膿,二是清胃熱,生津止嘔。盧根雖然性寒,味甘淡,但主要入肺胃經,其性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凡溫病熱邪傷及衛氣,或熱病後如有傷津口渴的證候,都可應用。擅長用於清肺、胃熱,只能作為一個輔助的藥草與茶飲。
蘆根它還有一個湯方名叫「葦莖湯」原是採用蘆葦的地上莖,不是蘆葦的根。但因一般藥店沒有賣新鮮的蘆葦地上莖,故以「蘆根」代替,臨床使用已久,這說明葦莖和蘆根的作用基本相同。但若是在一般鄉下可以先採到新鮮的葦莖,則皆可以自行採栽來洗淨後利用,不用等著挖掘蘆根。
蘆根的基本資料
禾本科草本植物蘆根的地下莖。中國各地均有分布。春、夏或秋季均可採挖,洗淨,切段,鮮用,或晒乾用。
性味功效:
味甘,性寒。能清熱生津,除煩止渴,清胃止嘔,利尿。
主要成份:
含含蛋白質、維生素B1、B2、C、薏苡素、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多糖類、糠醛及水溶性糖類等。
臨床應用功效:
用於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胃熱口渴,嘔逆;肺熱咳嗽,痰黃稠;熱淋,小便赤短。
用法
一日30g,搭配魚肉,雞肉,煮在湯裡或熬粥。
- 蘆根常配合麥冬、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 蘆根配竹茹、枇杷葉以清熱止嘔,配瓜蔞皮、知母、浙貝以清肺止咳
- 蘆根配冬瓜子、薏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膿。
藥食同源的蘆根食療方
1,石膏蘆根粥:石膏30g,鮮蘆根60g,粳米100g。石膏、蘆根煎水取汁,入粳米加水煮粥食。源於《食醫心鑒》。本方以二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粳米養胃氣。用於溫熱病發熱、煩渴。
2,五葉蘆根湯:佩蘭葉、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各10g,蘆根30g。加水煎湯,不可久煎,取汁,加白糖調味飲。源於《溫熱經緯》。本方以蘆根、枇杷葉、薄荷清泄餘熱,佩蘭、藿香、荷葉化濕醒脾。用於溫熱病後,餘熱未盡,胸脘微悶,知飢不食,苔膩。
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脾胃虛寒者慎服。
蘆根主要治療發熱起疹的中醫辯證分型
1.風熱挾濕型:
症見發熱較輕,鼻塞流涕,噴嚏咳嗽,起病後1~2天出疹,分批出現斑疹、丘疹、皰疹、皮疹紅潤、皰疹漿液清亮,分佈稀疏,以軀幹多見。
2.濕熱熾熱型:
症見壯熱不退,煩躁不安,面紅赤,口渴慾飲,水痘分佈稠密,皰底紅暈,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
食療可以用「薄荷竹葉薏仁湯」綠豆薏仁湯,或用荷葉1兩,熬粥服用。對風熱挾濕型的發熱痘疹,水痘有療效,濕熱熾盛型的就必須看醫生。
薄荷竹葉薏仁湯
材料: 蘆根25g,薄荷10g、大薏仁25g,淡竹葉10g,冰糖適量.
作法:將蘆根、薏米、淡竹葉先用4碗半水煮45分鐘、加入冰糖及薄荷,再煮10分鐘左右即可供飲.
小提醒:此茶有清熱解毒、利水袪濕作用,每日一次,早上空腹前飲用。連服3~5天.
3.清臟腑熱
容易感冒發燒,或臟腑有熱,打疫苗後出現的會發燒熱性筋攣,如果小兒體質弱,不妨在小兒打防疫針前一、兩天開始喝些蘆根水,可以有效清臟腑熱,有助減少發燒及不適症狀。另外,還有一個食療大人小孩都愛吃的「蘆根薏米雪梨水」
蘆根薏仁雪梨水
性質平和,有清熱袪濕,潤肺生津等功。對小兒發熱,咽乾,口渴都有幫助。
材料: 蘆根25g,大薏仁25g,雪梨2個,冰糖適量。
做法: 蘆根,大薏仁浸洗,雪梨去核,切塊,將全部材料用5碗水煮成2碗,調入冰糖煮溶即成。
小提醒: 此湯清甜好味,小朋友不會抗拒,可在打防疫針前兩天開始服,連服3天。
延伸閱讀: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