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人的苦難守恆定律正在發生改變
這個時代吃苦正在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很久之前,苦與窮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窮人面臨的是必須要吃苦,辛苦勞作才換得微薄生活費,而富人則是安逸享樂。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窮人早已不需要吃苦,每天的生活十分安逸舒適,享受短視頻帶來的愉悅和快感,吃著隨點隨到的外賣,愜意萬分。
反觀富人,每天為了創造更多人的財富,鞏固自己的江山和地位,必須時刻精進,並且自律的做諸多痛苦的事情,不斷吃苦前行。之前看過一個英國BBC的報導,從高校差異看出社會階層固化,名為:「富人的孩子在拼命學習,窮人的孩子卻在混日子」的實驗報導。這是在英國代表著不同階層的兩所中學,一個是代表富人階級的私立中學-魏敏斯特中學,一個是代表廣大平民階層的公立中學-本羅斯中學。
內容目錄
富人的孩子在拼命學習,窮人的孩子卻在混日子
在英國私立學校畢業的人基本上都會成爲社會的頂層,從公立學校畢業的人大多只能處於中層和底層,窮人想要跨越階層,簡直比登天海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為了搞清楚其中緣由,兩位校長決定做一次實驗,他們將各帶領三名學生去對方學校交流學習,一個星期。
最先去交流的是魏敏斯特學校的校長馬克,這是英國有名的私立學校。他佔地61畝,擁有400名學生,64名教師,12個網球場,各類設施齊全,一年寄宿費高達27000英鎊,是只有富人才能上得起的學校。馬克他們要去的學校叫本羅斯,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學校。他佔地不大,卻有700名學生,幾乎是前者的一倍。學校設施不多,學費較低,適合平民階層的學校。本羅斯的校長喬,一番寒暄後,喬帶三名學生去做入學測試,因爲正好趕上新生入學,喬便將他們的測試和新生放在了一起考。
結果私立學校學生的平均閱讀能力相當於18歲左右的高中生,而本羅斯新生的閱讀能力跟七、八歲的孩子差不多,本羅斯的校長喬表示:在本羅斯的外國人很多,其中不少還會有中東地區過來避難的,有的人甚至連英文都認識。聽到這,馬克感到詫異,因爲他們魏敏司特的招生十分講究,他們只收最優秀的孩子,在招生時還會面試學生的家長,既要優秀又還得有錢,門檻可以說是非常高。
英國公立高校的學風自由,懶散,不要求
魏敏斯特的學生幾乎都能通過JCSE考試,取得初中畢業證書。然而,這項輕鬆的考試,到了本羅斯卻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夠通過。馬克懷疑是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不行,於是他給本羅斯的學生上了一堂歷史課。一堂課下來,學生們褒貶不一,喜歡的認爲馬克在講課時重視與學生互動,有利於集中注意力,不喜歡的則認爲馬克教學水平一般,不如他們原本的老師講的好。而對於私立學校的教學水平,喬表示,很多水平不行的教師都去了私立學校。由此可見,在教師資源上,公立學校是絕不比私立學校差。那學生之間的差距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經過仔細觀察,馬克發現本羅斯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性,在課堂上,只有極少數學生願意與老師互動,回答問題時,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也不夠自信。此外,在課堂紀律上,本羅斯學生不專心上課,聊天講話,可若是在魏敏斯特上課講話是被請出教室的,然而在這裏老師只會簡單警告,並不會去嚴厲管教。
學生作息時間也不同。在魏敏斯特,學生七點起牀,下午五點才會放學。他們有着充足的時間去學習和進行社團活動。然而在本羅斯,很多學生八點才會起牀,下午02:50就會放學。雖然也有社團,但大部分學生三點就會離開學校,社團形同虛設,而回到家後,因爲貧窮和家長們不重視這類學生。回家後普遍不會學習,睡覺、打遊戲,半天下午往往就這麼荒廢了。這裏的學生普遍不愛學習,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理想,即便知道學習不好,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他們也依舊不願努力。
英國私立高校學習時間長,要求嚴格,一絲不茍
一週的實習下來,在本羅斯中學這樣的氛圍下,私立學校的學生很不適應。紛紛表示若是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下呆着,他或許也會喪失學習的動力。一周很快過去,接下來,就輪到喬和三位學生去魏敏斯特體驗了。
剛進魏敏斯特,喬就留意到了,魏敏斯特的學生行走時,悠閒、淡定、富有自信。在英國,這被稱爲”牛津步”,是名牌大學學生特有的走路姿勢,而在魏敏司特的學生,還這麼小,就已經在走這個步伐了。喬對此感到震驚。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自信呢?在觀察中喬發現,魏敏司特的紀律十分嚴格,幾點起牀,幾點入睡,這些都是有明確規定的。在校需要穿校服襯衫的,每一顆紐扣都需要扣到位,領帶、領結,所有細節都要求一絲不苟,如此規定下來。學生就會在不自覺中養成自律的習慣。而除了自律外,魏敏斯特還十分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每周周一,校長都會在集會上表彰優秀學生。清晨,校長會站在路邊和每個學生問好,老師上課時也會注意和學生互動,關照到每一個學生。在交談中,喬還會發現,馬克時常會邀請各界名人來學校演講,並且定期辦社交宴會,讓學生學習社交禮儀的同時,時常見到這樣的一些人,就會給學生的一種暗示告訴學生,你以後也是這個圈層的人。
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自律,練習
反觀台灣,當周圍朋友還在曬自己兒女在國外留學,怕子女吃台灣教育的苦,父母拼了命的賺錢供子女出國念書,享受著西式教育的自由學風,與啟發式教育的時候。我只想說,這個時代,不管你身在何處,只有圈層的差別,沒有享樂與吃苦的差別,如果吃不了學習的苦,終究還是要吃生活的苦,哪裡都一樣,國外的哈佛,牛津,一樣是自律者的天下。顯而易見,這個時代正在經歷一場無形的變革,有人嗅覺靈敏,早已經開始蛻變,而很多人卻沉淪在危機中,毫不自知。
如今,沉迷在各種短視頻,遊戲娛樂節目中,而這種碎片化的精神享樂,讓人逐漸上癮,無法自拔,甚至陷入癡迷的狀態。 其實這正是時代的陷阱,富人的圈套,把窮人都圈養起來,給他們提供吃喝,尋找快樂。要知道,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不斷縱容他。
很多人對於眼前唾手可及的快樂和享受,無法自拔,寧願一直呆在舒適區麻醉自己,也不願吃苦磨礪自己。 因此,想要改變命運,首先要掙脫這種甜蜜陷阱,識破貪圖享樂背後的危機,要從被動吃苦變為主動吃苦,才能走向自律與成長。
被動受苦的人只會覺得人生無望
人這一生,不只學習,其他任何事情,主動去做與被動去做感受完全不同。孟子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這輩子若是吃不了自律的苦,終將會吃平庸的苦。苦難不會無緣無故出現,更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從某一階段跳到另一個階段,你越是逃避苦難,未來就會犧牲更大的代價來面對苦難。一個人一輩子吃的苦是有恒定的。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必先承受苦難學習。讀書雖苦,卻是走向成功的最快捷徑。
人這一生有兩樣東西,別人無法搶走,一是心中的夢想。二是讀進大腦中的書。讀書學習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修行,也是通向廣闊世界最好的路,主動在年輕時去吃自律的苦,也比年老後被迫吃生活的苦好。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年輕的時候不要害怕吃苦,那些出類拔萃的人往往懂得年少自律;不自律的人,一般走向平庸,自律決定著我們的人生高度,也隱藏著生命的無限可能。
有詩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寶劍越磨越是鋒利,梅花越寒,越是芬芳,人亦是如此。 肯吃苦肯自律,就能達人所不達,見人所未見。 運氣和聰明只能讓你贏得一時,真正的長久,還需要靠毅力肯吃苦。 易經有云:君子應當效法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勤勞乃是一個人的福氣,安逸則是災禍的開始。
中國自古以來宣導人們勤儉持家,勞動,勤勞是最光榮的事情。 勞動雖累,但只有勤勞的人,才能不斷興家旺家。只有趁著年輕時多努力一分,才會多一分生活的底氣。 多一份儲備的能力,才會多一份選擇的權利。不想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中逐漸沉淪,就要學會主動去吃苦。 當你熬過了所有的苦,所有的美好都會如約而至。
延伸閱讀: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4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