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思無邪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被各種短訊息綁架了嗎?

假日你在做什麼?不用問也知道,LINE聊天,刷臉書,追劇,玩遊戲,刷著朋友圈,刷短視頻、滑著抖音…..不管你要做什麼,一機在手樂趣無窮。現在人不管你在做什麼?手機肯定離不開身,對現在這種資訊泛濫的時代,當一個app上面跳出一個紅點點,或是一聲叮的提示聲,你想要不去看手機都不可能,我們每天接收著手機訊息已成習慣,有時甚至回家都很少把電視打開,但手機一定隨伺在側。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出版了一本「娛樂至死」的書,副標題是: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書裡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那時候的美國電視媒體的興起,幾乎到了攻佔每個美國人的大腦,雖然那時智能手機WiFi和4G網絡都還沒有興起,可光就電視一樣就成爲美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餘的像隨身聽、廣播等電子產品隨手可得,生活智慧化,隨之而來的是不少人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資訊過載……當時那本書的作者阿波斯曼反思了電視對美國人生活的改變,直到2016年台灣這邊出了增修翻譯版時,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化到網路的數位時代了,網速已達到5G時代,各種電子產品只有更先進,更便利,所有的資訊只有更氾濫,娛樂化的情況只有更嚴重沒有最嚴重。

cheerful-asian-backpacker-blogger-woman-using-smartphone-direction-looking-location-map-while-traveling-chinatown-beijing-china-lifestyle-backpack-tourist-travel-holiday-concept1000800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被各種短訊息綁架了嗎?

我們被網路給綁架了嗎?

反觀今天同樣面對網絡不堪其擾的我們,或許可以做一些類比,我們一邊享受的高科技雲計算帶來的便利,一面擔心著被大數據給綁架了,一面發明著各種人性化的計算模式,讓電腦走入日常食衣住行,越來越人性化,而我們的大腦越來越不需要動了,動動手指就什麼都有了,這時你可曾想過,你搜尋出來的東西真的是客觀答案嗎?還是電腦本身記錄了你的過去路徑,投你所好給出的答案呢?你所找到的東西,真的是你的需求嗎?還是被商家塑造的,你的夢想是大數據演算結果而推動的;你的政治傾向是網軍營造出來的?你的喜好是商家不斷洗腦出來的,面對資訊越泛濫,我們越來越走向零思考了?我們的思維就這樣被綁架了?我們會因此失去了思考的權利了嗎?

如四十年前的人們一樣,有些人看到各種資訊泛濫,一面又生出各種想要逃離手機、關閉朋友圈的極端做法出現,然而逃離就真的能戒掉嗎?

我常在想,早些年的人們資訊閉塞,光靠電視,大家求知若渴,如今呢?資訊發達,現代人又想逃離,爲什麼追求娛樂的我們反被娛樂所累?現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包括了藝文,教育,科技,商品廣告都以娛樂形式展現,這究竟是好是壞?

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被剝奪自我的美麗新世界

這讓我想到「美麗新世界」這部的電影,是英國作家赫胥黎的原著小說,前些年被拍成了電影,電影是以未來式呈現,場景是是福特紀元632年,也就是西元2536年,作者了虛構了一個烏托邦式的世界,但實則是一種諷刺烏托邦的概念,雖然名為「美麗新世界」,可生活在裡面的人都有自己命運的軌跡與日常的秩序,不可以脫軌,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在受到控制,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裏面,由於這個社會與生物控制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被壟斷的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所控制,成爲這些力量的玩偶,而且,這種控制居然從基因組成和胎兒形成階段就開始了,人類根據基因的控制被分成了五個階級,分別是從事著勞心、勞力、創造、統治等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可奇怪的就是人們不僅習慣於自己從事的任何工作,並且還在高強度的工作和惡劣的環境當中感到幸福。

autumn-3731094_19201000800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被各種短訊息綁架了嗎?

雖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他們有快樂保障,睡眠教學,催眠術被廣泛的運用,催眠術被用來矯正人們的思想,如果你不快樂了,還可以領取國家發放的精神麻醉藥….一切的滴水不漏的完美,井然有序,這也正是赫胥黎想表達的,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裏面,人們失去了個人的情感,失去對幸福和痛苦的感受。最可怕的就是人們失去了思考的權利,在美麗新世界的麻痺中的幸福。

這就像在科技生活下的我們未來將會一步一步的走向「美麗新世界」,「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所說的,比起外在強制力量的控制,那些在無形中剝奪人性的東西更加恐怖,它在無形中剝奪你的思考。

「美麗新世界」當中,人們雖然說都感覺到幸福,卻是一種被麻痹的幸福,是社會讓他們覺得似乎很幸福,其實人們是被催眠了。就如同娛樂至死這本書中所講的,大家都愛娛樂,娛樂至死了,這種快樂是一種危險的快樂。我們在其中其實也是被催眠的一群,就像你現在確實感覺很幸福,感覺現在的生活多方便啊,可以跟千里之外的朋友一個視訊就可以看到彼此了,出門兒找美食也方便啊,一點開各種美食外送,便宜又快速,還不用出門。這些便利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什麼智慧手機,WiFi和4G網絡就是你的美麗新世界。

網路改變生活

網絡改變生活確實很美麗,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你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已經被網絡改變了。就想想,你是不是每隔一小會兒就要拿出手機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跳出,刷刷朋友圈?你以前出去找好吃的是不是都靠自己看哪家順眼就進哪家,現在是從來不看路邊的餐館,反而只跟著手機地圖找,我們訊息媒介改變了,影響著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又譬如,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現在人越來越急,幾乎沒耐心傾聽他人說話,總是急於表達,不但喜歡打岔,而且思維還會亂飄,慢慢你也會發現自己已經很難深入的去想一個問題了,爲什麼會這樣啊?因爲這些如電視,短視頻,社交媒體裡面的碎片化的知識,都在向人們灌輸訊息是快的、新的、片段化的。我們受這樣的一種資訊傳遞方式的影響,久而久之就很難接受大量具有連貫性、邏輯性的資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難以深入,是因爲習慣於短視頻化,這樣直接對我們的思維造成一定的弱化。

又譬如一個化妝品的廣告,你覺不覺得其實是並不是自己在做決定,而是商家在逼著你買,這怎麼說呢?你想,一款美容產品廣告告訴你用了可以變白,連女明星都在用,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爲什麼要變白呢?爲什麼你要像女明星一樣要求你的容顏呢?雖然愛美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天性,但是這個廣告商也在教所有女孩們什麼才是美。它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一種溫柔的語調,然後給消費者製造出被尊重的感覺,消費者便在商業廣告,這種美麗新世界中慢慢慢慢淪陷了。

young-beautiful-woman-using-smart-phone-night-bed-technology-social-network-insomnia-concept-11000800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被各種短訊息綁架了嗎?

對當今網絡化的反思性思考

商業廣告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從語言形式到圖像形式啊,它進行了一個轉變,我們都說,現在是一個讀圖的時代,圖像比語言更加的無障礙。消費者的防線潰堤,心理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迷失在了廣告溫柔的攻勢中,很多東西,便不由自主地失去自己的判斷了。連視頻教學變成一項娛樂活動了,特別是現在疫情其間,所有學校改由線上教學,這將造成日後學習的載體改變,對於還沒有建立判斷力的小學生來說特別容易與線上的遊戲,追劇視為同一輸出模式,而變成教育片段化。

聽來覺得可怕,真替現在的小朋友的教育擔憂,如果你因此關閉網路,封鎖朋友圈了呢?「娛樂至死」的作者波斯曼表示,那充其量只是一種苦行,其實,我們身處一個時代,就不得不去接受這個時代的一些產物。現在有很多人啊,有意識的去節制自己的欲望,甚至還有要逃離社交網絡去參加一些禪修,跟無意識相比,反思是好的,然而呢,在波茲曼看來呢,無意識是危險的,反叛是沒有必要的。

不貪戀才能破除對於現代科技的迷戀和崇拜

那有什麼解決的方案呢?波斯曼是這樣說的:「深刻持久的意識到資訊的結構與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祕感,我們才有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某種媒介獲得的某種程度的控制。也就是只有成爲更強大的自我,才能控制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控制,我們才能既學習又娛樂,把娛樂變得更幸福,而不是娛樂至死。唯有時時刻刻保持反思才能邁出第一步,把這個工具僅僅當成工具,不貪戀,我們娛樂至死的現代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延伸閱讀:

大數據的演算法正在操控我們

短視頻不會讓你吸收更多知識,只會讓你變笨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