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的演算法正在操控我們
這兩年全球陷入疫情的水深火熱之中。但其實跟這次病毒的疫情相比,我們還有一場更長的“戰役”,是人和演算法的博弈。我們現在的生活,正在被大數據的演算法一點點吞噬。
什麼是大數據的演算法?
大數據的演算法就是我們打開手機,各大平台通過各種演算法,會用各種點閱、停留時間,摸索出每個人的喜好和標籤,然後你越喜歡什麼,就瘋狂給你推送什麼。這是一套非常高明的推薦機制,它會無限附和你內心深處的癖好,讓你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吧,幾乎每個人都沉溺在各種短視頻、娛樂節目,這些淺層的刺激讓我們“上癮”。於是,一件可怕的事就發生了: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人的理性和智商卻在退化。
因為當一個人無限沉溺於這些碎片化的聲光資訊之後,就變得越來越不喜歡思考,越來越不喜歡看長文,時間也被切割的碎片化。
“上癮”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
大腦裡有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當人被外界刺激愉悅時,多巴胺會大量爆發出來。
比如一個擁抱、一句讚揚的話,都會引起多巴胺的升高。
外界的刺激夠強烈,人的身體就會進入到一種如癡如醉如夢如幻的感官體驗,感到很“爽”。
從普通的看熱鬧、笑話、美食等淺層次的體驗,到抽煙喝酒等的中等層次,都能給人帶來“爽”的體驗,並在一定的程度裡使人上癮。
更可怕的是:人是會對快感減敏的,也就是說上癮的閾值,會隨著刺激不斷提高。
一個人要想一直獲得快感,就得不斷加強刺激的程度,你需要被更持續、更強烈的刺激,才能繼續獲得快感。
比如有的人抽煙,從剛開始是兩天一包,到一天一包,再到後來要一天兩包、三包,其實就遵循著這個邏輯。
有這樣一個實驗:
在小白鼠腦中埋個電極,讓小白鼠踩踏板放電,每踩一次,電極就會刺激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興奮。結果小鼠以每分鐘幾百次的速度踩踏,直到力竭而亡……
因此,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刷短視頻,可以刷個一天不停,因為一旦停下來就會感到空虛。
最最可怕的是:這種“爽”的感覺,可以演算法設計出來,這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演算法讓我們持續上癮。
比如各種娛樂APP越來越多,大部分App的本質就是用強大的運算和資料處理能力,通過聲、光、交互、回饋等全方位途徑。
再在各種心理學、消費行為學、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不斷的給你刺激,讓你持續地“爽”,越來越離不開它們。
用神經科學理論做出各種讓你上癮的多巴胺演算法
現在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多巴胺實驗室”的公司。對外宣稱能運用「神經科學理論」,結合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用多巴胺演算法讓你的 App 令人上癮”。他們為各種App 定制這樣的服務:在一些關鍵的地方和時間點設計“獎賞”。會不斷的有驚喜和獎勵,或物質或精神,從而提高用戶的留存度、打開率和停留時間。
即便像GOOGLE這樣的以“不作惡”來標榜自己的公司,其產品設計的核心邏輯依然是依據同樣的邏輯,目的依然是,如何能提升增加點擊率?如何延長用戶使用時間?能滿足這個邏輯的產品,才被定義成好產品。
很多APP,當你打開的越頻繁,系統就越瞭解你的喜好,給你的推送也就越“精準”,它們就是要無限滿足你的胃口。讓你一直爽下去,還能產生黏濁度,依賴性。這就好比古代的皇帝,他越喜歡什麼樣的女人,什麼樣的女人越容易被選進宮。皇帝也就月沉溺於女色,一個朝代的皇帝的欲望被無限滿足,他就離滅亡就不遠了。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
網路資訊的發達,一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各種便捷,但同時也提供了垃圾內容。比如直播平台裡低俗無聊的言論、各種自製的真人秀,雲裡霧裡的玄幻小說,網頁上關都關不掉的各種暗示等等。這些形形色色的垃圾內容,其設計邏輯,都是以無限滿足人性偏好為標準,諸如:八卦、暴力、蹭流量的挑釁、對罵、湊熱鬧等等都被激發並被滿足。
資訊傳播的普及率及流量,不代表資訊的價值
與此同時,我們對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卻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太不起眼,太樸實了。就好比,如果你正走在街上,這邊有個專家學者在做演講,那邊有兩個女人在打架,你願意去看哪個?毫無疑問,絕大多少人都會被女人打架吸引,儘管她們扯衣撒潑,粗俗不堪,照樣會被人圍觀。而無論專家的演講多麼昂揚,多麼有水準,一定鮮有人問津。這就叫人性。
我們總以為,這個時代資訊傳播高度發達,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取各種資訊。而實際上,越是在這樣一個似乎什麼都能看見的時代,我們越什麼都看不見。相反,那些粗俗下流的內容卻無孔不入。
我們早已深陷資訊的洪流中,人的雜念和欲望都被勾起,看到的都是各種荒唐和妄想。資訊越來越發達,人的心智卻越來越退化。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都成了睜著眼睛的盲人。多巴胺,滿足了人的大腦。演算法,吞噬了人的智商。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