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思無邪

經常莫名的焦慮嗎?焦慮是你反應外界訊息 所留下的精神垃圾

你可能對還沒到來的事情過分擔心,也可能是習慣性焦慮,認為只有保持的危機意識,才能在獲得最後的成果時,不那麼突如其來,無法承受,而這樣的焦慮在中醫裡面,是一種脾腎兩虛的表現。脾主思慮,腎主恐,所以一部份是思慮過度,一部份來自己的恐懼,以致於不敢面對與拖延。

但也有心理學家認為,這還有很大一部份跟社會整體的心裡學息息相關,也就是大環境的氣氛,讓人感覺到風不定,人不靜,焦慮內生。

現在人的生活步調快,情緒也越來越焦慮,有時你真靜下心來問自己,到底在焦慮什麼?你可能也答不上來,搞不清楚自己焦慮什麼?而卻一直圍繞著心不定,人焦慮的情況…..

解析你的焦慮本質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焦慮不是事件刺激的結果,焦慮的的本質是人的精神活動所留下的垃圾。

也就是在精神活動中產生的負面訊息,比如仇恨,憤恨,抱怨,委屈,自責,羞愧,嫉妒,惡毒,憂愁,煩悶,不滿,恐懼,等等,當然也包括了焦慮本身。

隨著世事變遷,斗轉星移,晝夜交替,物是人非,時過境遷,這些精神和情緒上的垃圾,其實是不斷被我們自己生產出來的,並且這些垃圾不會自行消失,反而很有可能持續積累在我們心中。

如今引發我們念頭的外在因素越來越多,但凡一個人起心動念,都一定會留下精神垃圾。現在每天每一刻都有各種的訊息通過大腦,而這樣的訊息流都會或多或少產生精神垃圾,所以簡單的說我們每天的精神垃圾的總量是不斷在上升的,然而我們處理這種垃圾的能力不僅沒上升,反而在下降,於是就引發了焦慮。

別羨慕那些清閒的人,他們可能比你更焦慮

心理學家認為,焦慮的程度主要跟我們的心智管理的能力有關,跟我們的工作量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有時候跟我們的工作量成反比,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沒事做的時候,反而會有很多焦慮。一個焦慮的人,並不表示他事情多到無力負擔,或是眼前有很多事情被延宕,或是即將要做很多事情,有時候反而表示他做的事情很少。而是一種因為無事,產生心亂的狀態。

 

焦慮是一種精神趨向混沌與無序的狀態

日前在一本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所著的《心流》一書中,看到了一個很新的概念,裡面提出的概念“熵”。 熵在物理學上,指的是系統的混亂程度。

熵的增加,就表示系統從比較有序、有規則的狀態,走向無序和混亂的狀態。

而“精神熵”就是指,精神從一個有序的狀態走向一個混亂無序或騷動的狀態,要想避免精神上出現這種狀況,就要輸入能量和手段,要克服“精神熵”的增加,就要製造“負熵流”。負熵的意思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通俗點兒說,就是必須進行“心智慧量管理”。

所有的不幸福、焦慮、痛苦,都是因為我們缺乏“心智慧能量管理”。

焦慮與人們缺乏幸福的能力也有關係。

他覺得,如今社會越來越富裕,所以其實人們其實不缺乏幸福的條件,而是缺乏幸福的能力。但人們經常把不幸福歸結為缺少各種條件,而很少反省自己有沒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雖然任何一種幸福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物質條件,比如身體的健康、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等,但我們常常誇大條件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擁有的資源和條件,常常因為某種心理習慣而被自動清零了,導致我們處於一種心理上的貧困感。這種心理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的幸福感。我們會忽視自己已經擁有的相當重要、但又看似不稀缺的東西,而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上。讓我們產生持續焦慮的,不是真的貧困(絕對貧困),而是被比較出來的貧困(相對貧困)。

那怎樣才能緩解焦慮,感受到幸福呢?

第一 、我們要學會區分焦慮感和緊迫感。

什麼是緊迫感呢?在《緊迫感》一書中的說法。以拆彈為例,一個定時炸彈五分鐘後將被引爆,拆彈人員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驟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步一步拆除炸彈。在固定時間裡完成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這就是緊迫感。它能切實地幫我們解決問題。而焦慮感則是沒有目的,它會讓你不停地糾結與擔憂。所以,我們首先要努力讓自己走出盲目焦慮的狀態,把當下的問題具體化,然後制定步驟去解決,將焦慮感轉變成緊迫感。

第二、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智慧量。

一個人的心智慧量也遵從能量守恆定律,如果一個人很容易被無關的瑣事綁架,他的心智慧量就會因為被過多地耗散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而很難專注去做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把人比作一台電腦,心智慧量就是運算能力,而焦慮就像電腦病毒,瑣碎的事情就是電腦製造的垃圾,如果這兩者太多,肯定會造成電腦運行卡頓。所以,解除焦慮的第二步,就是像華為有句口號說的那樣,“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浪費戰略性資源”,只關注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 、幸福的本質=效用/欲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效用可以看成一個人的物質資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當一個人沒有了超出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欲望時,內心的焦慮就會少很多,幸福度也更高。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如果你此刻感到焦慮,不妨把讓你焦慮的事情寫成一個清單,放在抽屜裡,過一個星期再看。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瑣事,甚至有些事情你都記不清了,因為它們已經自動解決了,真正值得你焦慮的事情特別少。

總之,你要把自己的心智慧量集中到少數有意義的事情上,一旦你堅持下去,就會經歷一個改變的過程,從而獲得幸福感。你會越來越滿意這種狀態,焦慮也會逐漸減少。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啟發。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