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2020的序才剛拉開,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就讓全球的防疫都拉起了警報,感覺比十七年前的SARS感受更風聲鶴唳,滿大街帶著口罩,從2019年十二月第一個在武漢發現的人傳人案例開始,每天以幾百個確診案例,幾十到幾百死亡案例的速度增加中,至今似乎沒有絲毫緩解,而且還不斷地發現新的未知,
對未知的恐懼,搞的人心惶惶,到處是草木皆兵,為了防疫,各地區瘋搶口罩、酒精、次氯酸水、精油,似乎所有抗菌防護的產品,一時之間都變成了市場的寵兒。
(上圖截自即時疫情中心2020/2/21)
但在防疫的同時,空間的病毒容易消滅,甚至殺過頭,還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而體內的病毒,我們卻束手無策!身體裡的細菌我們很容易用抗生素來毀滅細菌,但病毒呢?
病毒對人體的危害為何是全面性的?為什麼那麼難滅呢?
今天就要來跟大家科普一下,在前面兩篇「病毒是如何成為毀滅人類的最強生化武器」及「我們與病毒的戰役從來不會結束」中,跟大家掀開了歷史上病毒,但說到人類與病毒的關係,那就耐人尋味了。今天我也帶大家用微觀的角度看病毒與人的關係。
病毒是所有生物基因的源頭
美國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的疫苗及基因治療研究所的迪費利皮斯(Victor De Filippis)教授,發現病毒可能是所有生物基因的源頭,然後寄居到兩個不同的生物世系,例如細菌和脊椎動物。人的基因,可能也都來自於病毒。
病毒的複製機轉
科學界對病毒認知,從最早認為病毒是一種毒物,然後是一種生命形式,接著又改觀成一種生物化學物質;194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坦利確立了病毒的結構:在核酸分子(DNA或RNA)外,包裹著蛋白質構成的外殼,它們沒有辦法自行複製,但是到了真正的活細胞內,病毒會脫去外殼,讓基因裸露,誘導細胞複製生產病毒的DNA或RNA,並根據病毒核酸上的指令製造更多病毒蛋白質,而這些新出爐的病毒零件在組裝後,就變出了更多的病毒,去感染其他細胞。
人類最初對病毒產生興趣,是因為它們與疾病有關,病毒(virus)一詞,就是源於拉丁文的「毒物」。是由行為類似細菌,但個體更小的病原體所造成。由於它們顯然具有生物特徵,而且可在動物體間傳播,因此在當時,病毒被視為生物世界裡具有基因的最簡單生命型態。
病毒的演化
過去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生物的演化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演化過程,認為病毒是寄生在人體細胞內的另一生命,它跟人走著兩條不同演化的路線。
而近代生物學家會發現基因這個奧妙的遺傳訊息傳遞物質,確實是先從病毒的DNA結晶體中發現,進而找到人體細胞核中的DNA雙螺旋鏈狀的分子結構,所以一些生物學研究者都主張,細胞核可能就是源自病毒。病毒和生命息息相關,它們經常改變生物與生化世界之間的疆界。
而且令演化生物學家驚訝的是,大部份已知的病毒都不是病原體,而是宿存而無害的。它們長期寄居在細胞內,維持蟄伏狀態,或以緩慢而穩定的速度利用細胞的複製工具繁殖自己。這些病毒發展出許多靈巧的辦法,來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偵查,所以幾乎在免疫防線的每一步,病毒都能想出改變和控制的辦法。並且病毒經常「發明」新基因,而源自病毒的獨特基因可能會到處流傳,進入其他生物並造成演化上的改變。這也是為何病毒可以這麼狡猾地,在人體內不斷的大量複製,並努力以人傳人的方式大量的傳播。
此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雖然與2003年侵犯亞洲地區的SARS以及中東的MERS同屬冠狀病毒,但它的臨床症狀及潛伏期,傳染力,都比過去的SARS更強,可見病毒在經過演化後一直在突破人體的防禦系統。
(上圖截選自疾管署)
新冠病毒最初的症狀類似於流感
根據2020在2月7日北京住院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症狀統計報告,歸納幾個主要的症狀與特徵:
- 大多數患者以「發燒」和「乾咳」為主。
- 1/3患者會覺得喘。
- 部分病患會出現如肌肉酸痛、頭痛、喉嚨痛和腹瀉。
- 患者平均年齡介於49至60歲之間。
- 大部分患者是輕症。
- 所有須住院的患者其肺部光片皆有浸潤現象,且胸部電腦斷層出現毛玻璃狀病變。
- 約1/3患者接著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加護病房照護。尤其會發生在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
綜合上述,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的感染,跟一般的流感最大的差別,是以下呼吸道為主,所以下呼吸道咳嗽、喘的症狀會比較明顯,且目前發現最讓人恐懼的是患者的潛伏期可能長達60天到90天。
在發表「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的同時,全球每天確診人數尚在增加中,每個國家都期待疫苗趕快出現,當時不知一年後各地出現變種病毒,而台灣的確診率與死亡率每天在更新,三級警戒遲遲等不到趨緩的同時,迎來的疫苗之亂,但我仍相信疫情很快就可以被控制,讓我們一同為同胞們祈福!感謝您收看,我是李淳廉,希望傳遞正確資訊與更多人分享,「淳萃新觀點」每週給您一點關於醫學、養生、精油經絡的新觀點。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