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與病毒的戰役從來不會結束
COVID-19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都籠罩在病毒的環伺之下,人心惶惶,也人人自危,滿大街都是戴著口罩的人以及排隊買口罩的人,所有公共場所的入口都設有體溫站,確認過體溫正常才能魚貫而入,人與人之間少了日常的交談與寒暄,彷彿都築起了一道防護牆。據這幾天從疫區出來的朋友們透露,這個年只能繭居地窩在家裡,靠簡單的泡麵乾糧裹腹,在這樣的氛圍下,很多人因為隔離,因為營養不夠,加上天氣冷,都出現了情緒上的恐慌與抑鬱。
歷史上的病毒

上週台灣在找出第九例確診的患者,是一位女性,她的先生年前才從武漢回國,但卻沒有任何的症狀,而她卻在幾天後就發病了,當時就有人懷疑武漢冠狀病毒,是否也會有如傷寒瑪麗的超級傳播者出現呢?……然而,就在衛生單位密切監控的同時,這位先生在太太確診一週後,也開始出現些微的症狀,經抽血檢查也證實是感染了武漢肺炎。成為台灣的第十例,所幸傷寒瑪麗的情況並沒有出現。
翻開歷史中的病毒就如同一部戰爭史,但敵人無影無蹤,無時無刻,無處不在,這裡同樣有連綿的戰役,有勝利與失敗,有英雄人物也有投機之徒,有劫後餘生,也有捲土重來,如今的城市雖沒有了城牆,確有看不見的攻城敵人。
病毒是最簡單的生命體,它與細菌、黴菌等微生物完全不同。細菌黴菌可以在各種物質上自行生長繁衍;但病毒自身沒有攜帶完整的生命訊息,脫離活細胞環境是根本無法存活,也可說病毒的存在並不是個生命體,除非找到宿主,藉由宿主細胞激活病毒,而大量複製在體內搞破壞。
經微生物學家研究,病毒存在於地球上已經有好幾億年了,經過動植物宿主而不斷的演化,過去我們聲稱地球上每毫升水中,有萬個到幾百萬個之間的病毒,但最近五年,微生物學家發現,病毒已經發展到每毫升幾億個病毒了,發展之快速令人不得不留意,而病毒當中最特別,與呼吸道感染有關RNA病毒,它們非常先進與靈活,可以藉由與宿主的免疫力對抗中,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遺傳訊息,下一次就改個型,攻其不備,讓你的免疫力又得重新去辨識,疲於奔命的抵抗。
病毒怕熱、怕介面活性劑,體外生存不易
病毒其實對外界物理與化學環境極其敏感。現在我們知道病毒,不耐高溫,只要水及食物完全煮熟煮沸就可以安心食用,但,那是現在,未來的病毒,是否進化成耐高溫?仍未可知,目前病毒演化的最佳的傳染途徑依就還是飛沫,所以可見未來仍會有更多透過呼吸道傳播的病毒被演化出來。
另外,病毒只對特定活細胞感興趣,對受傷的活細胞、慢性病的活細胞,缺氧及免疫缺損的活細胞特別感興趣。
針對病毒感染,如果沒有特異性疫苗,最古老也最簡單有效方法,就是「隔離」。等於將患者關在一個戰場上,與病毒作戰,防止病毒擴散。面對突如其來的變種病毒,我們能做的就是對患者嚴格的隔離,對緊密接觸者的密切追蹤,這也是疾病控管最重要的一環,只要抓住了這一環,而沒有任它發展的話,一般來說疫情就算控制住了,不太可能再持續地擴大。
此外,為了防範這種飛沫的傳播,我們最常做的就是「滅活」。「滅活」指的是從細胞中釋放出來的病毒體,受到物理、化學因素作用後,會失去感染性,不能複製出完整的病毒顆粒。
新冠病毒的最怕的幾種物理化學特性
1. 物理因素
●溫度:
多數病毒包括冠狀病毒耐冷不耐熱,在50~60℃ 30分鐘,100℃幾秒鐘,即可滅活。
●光射線:
χ射線,γ射線與紫外線的曝曬,都可使病毒滅活。
●PH值:
強酸,強鹼皆可滅活病毒。
2. 化學因素
●脂溶劑:
乙醚,氯仿,及陰離子去污劑等能使病毒的包膜破壞溶解,從而失去吸附能力而滅活。
●酚類:
為蛋白變性劑,如精油類等可作為病毒消毒劑。
●氧化劑:
如O3臭氧、漂白水,鹵素及其化合物,都可以使病毒滅活。
個人衛生方面,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以外,我個人認為還需留意幾個體液或飛沫,可能接觸的範圍,提供給大家參考:
1. 從屋外回家,進家門前,先把外套脫下來,先掛在門外通風處,假如你的外套,接觸了有可能存在的飛沫,經過一個晚上,完全無細胞環境,病毒也基本上滅活了。
2. 上廁所,應該先沖馬桶,並且用酒精棉擦拭馬桶坐,避免私密部位的黏膜沾染。
3. 屋內使用負離子擴香器,將具有抗菌類的精油藉由負離子擴散在室內,去吸附帶正電的塵埃、細菌、病毒,你只需要確實的每日針對地面桌面做吸塵的動作即可。
以上是今天的「我們與病毒的戰役從來不會結束」,在我寫此篇專題的同時,此次的武漢肺炎疫情,雖然已有兩萬多名患者確診,也有一個好消息,有一千多名患者已在經過治療後痊癒出院了!表示疫情已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與治癒,讓我們一起為同胞祈福!感謝您的聆聽,我是李淳廉,希望傳遞正確資訊與更多人分享,「淳萃新觀點」每週給您一點關於醫學、養生、精油經絡的新觀點。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