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的中醫療法-六經辯證之六經傳變(下)
一般感冒是如何從輕症走向重症,如何由表及裡,甚至引發身體其他合併症的呢?而中醫理論在治療上又是如何讓疾病由裡及表的一步步走向痊癒,這些在傷寒論中都有相當明確的病理病機的說明,也是歷經千年仍相當有效的治則,從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病的核心準則,以及患病的初期、中期、後期有哪些臨床表現,與對應的治療法,這部分就是中醫治療裡面最重要的「六經辯證」。太陽病→少陽病→少陰病→太陰病→厥陰病。而感冒一般都在最初太陽病經陽明病最多到少陽病,就差不多往回走出體外而痊癒了,一般會往少陰太陰甚至厥陰都是已經引發各種器官的合併症或久病不癒纏綿已久的慢性病。
感冒是如何傳變?
依據中醫裡的「六經辯證」感冒也是走著,從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太陰病→厥陰病。
一、太陽病症分為可自然排汗(表虛症)與無法自行排汗(表實症)
會自然排汗的病症最輕微, 服用桂枝湯即可很快痊癒,無法自行排汗的病症較麻煩,,當有各處疼痛時服用麻黃湯;若不自行排汗,有下痢與背部、脖子痠痛時, 服用葛根湯;當有咳嗽、流鼻水時, 服用小青龍湯. 在外邪入侵初期,若不知擦汗或添加衣服, 使得體表發熱過快, 則腦下垂體的溫度中樞會下令皮膚的毛細孔關閉,以防太多熱氣流失. 但一段太長時間的關閉毛細孔, 加上體內體表毒素太多時,表就無法直接由毛細孔隨水份排出, 只得由體內血液透過腎來過濾排除,一旦過多,血液內之毒素仍過多,無法適時排出,而感發熱,發燒而各處疼痛
在感冒初期,外邪尚在體表部位而已,,一則體內熱毒無法適時排出,,二則身體須要調動較多的血氣到體表部位攻擊外邪, 所以在身體會出現循環「瓶頸」的特徵,,使得原需要較多氣血的部位, 因需要排擠效果而出現疼痛, 且內部氣血大都外調, 而會有「外熱內寒」情形。
此時,可試著泡熱水澡或是泡腳,加以銀杏按摩油按摩,按摩背部脊椎骨兩側的膀胱經脈,而同為太陽經脈的手太陽小腸經脈,走在肩胛外側至肩峰和手臂三角肌處,亦可用按摩,暖暖石按摩刮痧,或按摩手背上的如後溪穴、養老穴…等,亦可達到一定的效果。
小孩也可以用牛膝草固本按摩油,如成人一樣是按摩背後脊椎兩側的膀胱經脈,可使體內的毒素得以順利如常排出體外,則不適現象就可以解決。
太陽病時,雖然身體出現各種病症,但最基本的功能仍正常,僅是循環排汗功能受到閉阻。一般在按摩發汗後很快恢復健康。
若太陽病症沒治好,就讓疾病往下走,再來有可能不是進入少陽,而是進入陽明。
二、 陽明經(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
陽明症就是進入你的胃及大腸系統,病人會產生燥熱,所謂陽明無寒症,全部是熱症,而且會餓,吃也吃不飽,肚子餓的不得了,不放一點東西在胃裡面,馬上手抖,全身冒冷汗,全身熱,且便秘,大便排不出來。但是表症如果進入陽明的話,病毒就不會再往裡走,到此為止。
陽明經絡的防禦功能是反應。此時身體「正氣」仍強,會與外感的「邪氣」戰鬥,身體會出現發高燒,格鬥的戰場已蔓延到體內消化器官. 此時除了高燒外, 會因身體高燒而損耗「陰液」,,產生口渴、便祕、舌苔黃等病症,典型脈像是浮、洪脈, 身體產生高熱, 一是激發身體免疫反應, 活化各項的免疫系統,二是高燒可以減弱各種病毒的活動力, 所以陽明病症是「表熱裡熱」的特徵,
此時,重要的是胃經功能的發揮,飲食要維持正常以便能夠吸收養份, 以維持身體體能與病毒戰鬥. 為使大腸能有效與即時的排出體內的毒素廢料, 須喝入大量水,以補充因身體高熱而消耗的各處「陰液」, 以免身體過於燥熱。
陽明病分為最輕微的「裡熱型」, 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來解熱生津即可很快痊癒.,
若高熱有便祕情形, 則服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若高熱加便祕且血瘀情形, 則服用桃核承氣湯。
若高熱加水腫, 則服用豬苓湯,以改善水份代謝功能。
陽明病時, 除了外邪的傷害外,「元陰」會因高熱而損耗, 所以陰液的補充至為重要。
三、 少陽經(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
進入少陽,就是進入你的淋巴系統,你的內分泌系統,症狀是「往來寒熱」,而病毒入侵已到胸腔內部與上消化道附近, 故有胸悶的感覺。在太陽症的時候,一般人只會覺得寒,怕冷怕風。但進入少陽,身體時熱時冷,有咳嗽、嘴巴苦、食慾不振,舌苔白,典型脈像是浮、弦脈。兩個太陽穴會間有疼痛,間有噁心嘔吐,有這些症狀我們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陽症。此時有兩種湯劑,少陽病的典型方劑是柴胡湯系列,小柴胡湯及大柴胡湯。
- 如果是往來寒熱,頭痛,噁心嘔吐,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則服用小柴胡湯。
- 如果便秘,則服用大柴胡湯。
- 若上熱下寒則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若感覺寒較熱重或長, 則服用大柴胡湯。
此時,還可以增加柴胡按摩油的按摩,肚臍周圍,特別是肚臍上方的中腕穴,以及肩膀的肩井穴及兩側胁肋部的按摩。以體外的方式扶助正氣,協助身體對抗不適。
少陽如果沒有治好的話,就進入陰症。。第一個進入的就是足太陰,足太陰就是進入脾。脾主肌肉,骨節,四肢;脾臟在管胃口,胰臟在管味覺。
四、太陰經(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
太陰經的防禦功能是防浸潤,防止毒素在各器官與組織聚集,疾病進入太陰病是身體正氣已不足以與「邪氣」對抗, 體力愈來愈差,身體大都有氣虛與血虛問題,消化功能變差,
發病現像是: 全身疲倦、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四肢冰冷、典型脈像是沈、遲脈
治療太陰病得多方面下手,首先要提高脾胃功能,以強化氣血後續補充能力,另外去除身體因水腫造成的寒氣,消除氣虛與血虛問題。
太陰病的典型方劑是建中系列,有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當歸建中湯.
若有尿少而四肢冰冷, 此為水腫型,可服「桂枝加朮附湯」。
女性常有血瘀造成的四肢冰冷,此為血瘀型,可服「當歸芍藥湯」。
胃腸虛弱,胸口心窩悶,且全身疲倦,可服「人蔘湯」。
一旦病症無寒、熱交替,患者卻誤以為已痊癒,而忽略保養身體,,極可能是身體轉入三陰病之初期-太陰病,傷害亦由腑而漸入臟了。 此時,正氣已疲,不堪抵抗邪氣,而是「正、邪」共處的狀態,沒有發燒的跡象,常讓人忽視身體已弱,甚至出現腹瀉,手腳冰冷。到了太陰症沒有治好,則進入少陰。
五、少陰經(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
少陰有兩個地方,心臟以及腎臟。進入少陰病,即是體力更差,全身疲倦,第一個症狀是嗜眠,睡覺睡了八小時,十小時還睡不飽,還想睡,有時開車開著就睡著了這是進入腎臟。還有自心包經進入心臟,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甚至疼痛(頭痛、喉嚨痛、關節痛), 氣喘咳嗽, 消化功能更差而容易大小便不正常,有時腹瀉,有時便秘,除四肢冰冷外,身體亦覺寒冷,是與陽明病症相反的特徵「表冷裡冷」,典型脈像是細、弱脈。有時會出現胸悶,胸痛,手麻,四肢麻。
少陰病的代表性方劑有「麻黃附子細莘湯」。
若尿量較少者可服用「真武湯」。
若「表冷裡冷」且消化功能特差而容易腹瀉者,可服用「四逆湯」。
到了少陰還沒治好,就進入最後一個階段,叫做厥陰症。
六、厥陰經(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
厥陰症就進入肝臟,還有心包經。此為身體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禦線,亦是身體健康最危險階段。身體若久病或重病,則必然已步入「厥陰病」。身體各項防禦功能都停擺,使得正氣不足以與「邪氣」對抗,不但身體之陽氣(正氣)已耗盡,無法到四肢,而冰冷,面部白或青, 甚致「元陰」亦枯,無法顧到心臟的正常供應(心包)與基本的分解與基本的新陳代謝(肝功能),對於各項毒素都無力圍剿,也是最易於產生各種腫瘤的階段。
最後有陰枯脫陽,而有表熱裡寒的假像, 此為厥陰病「寒熱交迫」的特徵, 此時想食且無法下嚥, 經常是腹瀉不止, 典型脈像是弱脈。
厥陰病的典型方劑是四逆湯系列,若四肢一直顫抖且冰冷者可服用伏苓四逆湯,
若腹瀉不止四肢冰冷,而臉色紅潤,脈象很弱者可服用通脈四逆湯。
若能從厥陰,一路治療回去,從厥陰到少陰,少陰到太陰,太陰到少陽,少陽到太陽,症狀是往回走的。到了太陽症,病就好了。 臨床上很多都是這樣治好的。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