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的中醫療法-內因與外因(上)
感冒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有很多得到感冒的經驗,只要天氣日夜變化大,清晨起床時突然打個了噴嚏,隨即而來是流鼻水、鼻塞就跟著來了。有些人會覺得這應該只是冷到,不是嚴重的感冒,因此不以為意,想說多喝水,多補充維他命就好。忙了一個早上後,突然就開始喉嚨痛、咳嗽,甚至感覺臉和身體熱熱的,似乎有輕微的發燒。上述狀況相信你我都很熟悉,你往往在休息後,多喝水之後仍然沒有好轉,而且感覺自己越來越不舒服了…..開始想要去看醫師了,這時你會想到的是去看西醫,還是中醫呢?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是去看西醫,拿些感冒藥先把自己的鼻塞打噴嚏,頭痛,喉嚨痛,咳嗽等的症狀壓下來,讓自己快速恢復正常作息,大多都會想中醫太慢了,要不就是等感冒的急性症狀緩解下來在去利用中醫補補身,那麼你就對中醫有很大的誤解了!
內容目錄
中醫治感冒始於傷寒論
中醫有系統的治療感冒與流感,是從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張仲景,他生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就有相當豐富的治療流行性感冒及病毒入侵人體的病理病機的研究,並且在他所著的「傷寒論」中將這類疾病非常清楚的用藥原則清楚載明,直到今日,你看到還是會覺得相當有道理,不只是天氣轉變會讓你受風寒而感冒,有時因為你的情緒低落憂鬱而使得感冒症狀加重,更有甚者會引發臟腑疾病。
中醫一般只要搞清楚致病的內外因,辯證正確,時至今日各類養生應用法,就算不吃中藥,也可以自行依據養生原理達到除病跟的效果。甚至不會讓你留下任何病根,以下跟大家分享中醫治療感冒的原理與病機。
如何治療感冒,中醫認為有兩大致病原因
第一種是所謂的「內因」,內發情志所生的病。
所謂內因,就是喜、怒、憂、思、悲、恐。
過喜也會致病,像古時候範進中舉,因為太高興了,所以得了失心瘋。瘋瘋癲癲的,結果只好找了一個範進最怕的女人,河東獅吼,平時範進看到她就會手腳發抖,結果她大聲一叫,當場就把範進嚇醒了,病就好了。 所以喜太過也不行。
過怒,過憂,過思,過悲,過恐都不好。 過喜會傷害到心臟,過怒會傷肝,過憂會傷肺,所以諸位如果有咳嗽,再遇到過於憂慮的事情,咳嗽會加重,百日不會好。
過思,思念很嚴重,比如說男女朋友,兩地相思,思唸得很嚴重,則會傷到脾臟,脾主胃口,所以味覺就沒有了,吃東西如同嚼蠟。
悲和憂是相同的,會傷害肺臟。再來說恐,有很多年紀大的人,很怕孤單,小孩不在身邊,所以很恐懼,恐能傷腎,每天有被害妄想症,以為有人要害他,胡思亂想,腎臟一旦受傷害,腎臟管頭髪,腎臟管腦的記憶,腎臟管聴力,腎臟管骨骼,於是就得老人癡呆症,腦部收縮,很多骨骼疏鬆症,掉頭髮,聴力的問題,都是因為恐而造成的。
但是思能勝恐,恐懼的人,給他喜樂,比方說生日的時候給他慶祝,讓他有很多喜樂,喜能勝憂。所以這五種情治是互為互補的,喜會傷心,怒會傷肝,憂會傷肺,思會傷脾,恐會傷腎;但是思能勝恐,恐能勝喜,喜能勝憂,憂能勝怒,怒能勝思。所以諸位瞭解人的七情六欲及五種情治的關係之後,就可以自己調整以減少由內因所產生的病症。
第二種是所謂的「外感」,外感的病也就是風寒暑濕燥熱。
因為氣候的變化所產生的疾病。 風寒暑濕燥熱進入人體所發生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一步一步產生的,不是一次進來的。
- 首先是表症,也就是在肌表上所發出來的症狀,包括太陽中風,太陽傷寒,以及太陽之溫病。所謂太陽中風,不是你們所想像的那種中風,是中於風,比方說開車,冷氣沒開,很悶熱,結果窗戶一開,風一吹,就中於風;在海邊,風很大,因為吹到風而感冒,所以叫中風,症狀是有一點微汗,項強,頭痛,發燒。這時候就用桂枝湯劑(五味藥)來治療。
- 還有一種就是太陽傷寒,傷於寒症,比如說冬天的時候,天氣太冷,或者在冷氣間裡面工作,得到感冒是因為傷於寒,病人會全身悪寒,怕冷,全身沒有汗,高熱,身痛,骨節像鞭打一様,很痛,這時候要用麻黃湯劑(四味藥)來治療。
- 再來是太陽溫病,小孩子得的比較多,溫病是在溫熱的環境下得的病,這時就講到南派的中醫,他們認為長江以南都是溫病,因為溫熱,所以南方無傷寒,這是完全錯誤的。當初張仲景講溫病,是因為小孩子好動,到處跑來跑去,熱了所以流汗,在流汗的狀態下所得的感冒,所以叫溫病,而不是說在溫暖的地方才有這種病,於是就衍生出了溫病派的南派中醫,然後說南方無傷寒。所以棄傷寒論不用,這些都是曲解了傷寒論的定義。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