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轉型的戰國時代,你看到的永遠是幸存者偏差
一早「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吳經理和廖副理來訪,身為引領台灣經濟發展先驅的中國生產力中心已經成立65年了,目的都在協助企業提升製造技術和培訓經營管理人才。今天的會談之中,才知道……那些新聞沒報導的,媒體沒看到的……是……去年電商倒了一半。原來,從去年到現在的疫情膠著下,不只傳統產業備受打擊,連一些知名的老電商,也在去年中箭落馬。他們一再的說明,在去年積極的輔導數位轉型下,很多企業度過了難關,但一些老電商,思維沒跟上的,或沒來得及調整行銷模式的都熬不過這個年了!
這樣一聽,不知道該哀矜勿喜呢?!還是自己內心也在剉勒等~~每次一有這種 經濟黑天鵝事件 時,總是安慰自己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萬物是一個圓,凡是都有物極必反,黑暗總會過去,黎明也終會到來,但台灣處於這樣窒息式經濟,已經很久了,而且是一天不如一天,如果說現在是谷底,那我們還有反彈可期,但如果谷底下還有個地下室呢?!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情況是,產業發展不均,內需的市場太小,競爭者一窩蜂的現象,變成多殺多,以致於很多原物料供應的生產鏈上都處在 低毛利時代,公司賠錢,不敢用人,經營的窘況一再惡性循環。
雖然很多經濟學家都預測下半年會逆勢上揚,我不敢說下半年消費信心指數會不會突然的升高?但我們總是在心理上認為明天會更好,我們總是相信自己的命不會太差,我們總認為時局不好時低調沉潛,養精蓄銳,守時待命,總會等來好的結果。
但如果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都這樣的時候,當轉型,怎麼轉都轉不到你這邊的時候,是該調整步伐,還是乾脆打掉重練呢?我也怕自己落入 幸存者偏差 的迷霧中,
我們總是看到很多經過大風大浪而活下來的企業,浴火重生,是生存偏見導致我們過度樂觀的信念,
因為失敗總被忽略,當不再存在的公司,被排除在國家財報財務業績分析之外時,你看到的永遠是 過度樂觀的幸存者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