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不懂倫語,讀懂孔子人生已過半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很多老師,有啟蒙你知識的老師,有亦友亦師的老師,也有一路上伴你同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老師。我這一輩子最佩服的,也是一直當我生命中的明燈的,那就是至今在中國人心中活了2573年的孔子。
我讀過很多西方哲學家尼采,叔本華的書,看過很多雞湯,但只有倫語讓我這麼佩服,他總能用最精簡的語句,在我心情鬱悶,為事業擔憂,為鎖事煩心的時候,我隨意翻開倫語,隨便哪一句話都可以剛好擊中我的內心。
以前我經常會為該榜上有名,而沒上榜,搞得自己很失落,隨便在倫語中一翻,就看到了倫語中一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知不能也」不要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能力不夠。
經常為事業擔憂,剛投入學會開辦課程,又有電台主持工作,一下擔心收視不好,一下擔心自己的理想耽誤了公司運營,擔憂這個擔憂那個…就翻到倫語中的「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事」。
每每抱怨同仁誰沒把事前準備工作做好,誰沒幫我做什麼 ….正在怨氣沖天時,轉念一想「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有時候覺得自己能上維基百科,應該也算是個知名人物吧,但仍然很多人不但不知道你,甚至還語帶輕蔑,這時我就會想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來讓自己大度想開點……
倫語是我多年來的心靈雞湯
我常在想孔子到底哪裡偉大?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整部倫語都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下來收錄而成的。他總能用很少的字,就點出人心,切重要害。三言兩語就可以達到歐洲兩千年來那麼多哲學家所做不到的精闢。很多哲學家用很多譬喻法,繞了半天講的道理不如孔子的一句話。
論語它是什麼呢?它不僅是孔子和他弟子一些語言的記錄,他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觀和判斷力,他其實是不僅是提供我們一些政治上的理想,個人的修養,還有交友,以及學習上的態度。其中最讓我佩服的是,孔子講到如何做一個君子。
君子有九思
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怎麼想都要用一輩子才能答的全,而孔子就說了,君子有九思。《論語·季氏》中有這麼一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是你想這九個問題,做完這九個問題,你就是一個君子。第一個叫「視思明」,看問題,是不是看的真實,看的清楚,看的通透?借我一雙慧眼,讓我把這紛紛擾擾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就這個意思,在沒有看到真實情況前提下,不發言,不評論,不表示意見。然後第二叫「聽思聰」,聽的真不真,聽的準不準,然後第三個叫做「色思溫」,你的臉色是否對於別人來說是溫和的,不要給別人擺臉色。然後再講「貌思恭」,你的舉止,是不是比較謙恭,還有叫「言思忠」,語言,是不是忠誠。然後「事思敬」,做事情是否做到謹慎,然後「疑思問」,有疑問的時候要向別人請教,「忿思難」,憤怒的時候你得考慮後患。最後一個「見得思義」,得到利益的時候,你要想一想是否符合道義。君子九思就是想這九個問題是什麼意思。所以你看它其實是很完整,很細細致的給一個人提到不同方面的要求。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除了這個,論語裏頭一個其實非常有參考意義的一句話。《論語.憲問》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就是有人問孔子說我以德報怨怎麼樣?孔子說,你如果以德報怨,那你拿什麼來報德呢?就是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有一天別人對你好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所以孔子對於以德報怨的態度。是不贊同的,這也就阻止了很多人借着這個角度去推崇一種絕對的道德主義,因爲大家知道,絕對的道德主義往往會形成對被統治階層的一種剝削,他既要讓你受盡苦難,最後他又要求你孑然一身,什麼都不得到,這是非常痛苦的,因爲要求你身心擁有神性的美德,同時又不給你人的生活基礎,這是無無理的。
子不與怪力亂神
所以孔子不推崇絕對道德主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封建社會裡非常難能可貴的思想。尤其當他自己都七十歲還在周遊列國,脫離了基本生存需求的時候,他還得爲這人考慮,所以他說以德報怨不好,因爲你要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有別人如果對你好的時候,你應該怎麼回報他?所以就是孔子說的這個以直報怨,就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別人對你好,你就對他好,別人對你不好,你也可以秉公執法,就這個意思,其實這裡還隱藏了一個人就是道德修養問題,以直報怨並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即便對方用暴力你也可以如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但書裡沒談到,就像孔子,他不想討論沒有意義的事,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神奇玄幻的事情,神神鬼鬼的,他不想提這些東西,第一個他覺得提這些沒有意義,第二個他不想把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些很荒謬很荒誕的事情上去一樣。
因為孔子的哲理哲思經過兩千年至今仍能對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起到指導意義,他的思想貫穿中華民族,幾乎是刻在中國人的基因裡了,是我們民族自豪感的來源,成為我們根深蒂固的信仰。所以你若問我有何信仰,我想我應該就是信仰”儒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