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黃帝內經】裡所講的養生之道 現代新解

萬事皆有因果,所有的疾病都有來由。情緒是健康的關鍵,掌控了情緒,便能駕馭了人生。把握了外淫六氣與內生七情(喜、憂、思、悲、恐、驚)就理解了化解情緒的良方

生於四時之間/外界的氣候的變化與現代空調都會影響健康

“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就是說:外界的氣候會導致疾病。過去,“風寒暑濕燥火”是純自然的,但現在時代有了變化。這個“風”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風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空調、冷氣。在空調冷氣下空氣就乾燥,自然人也就是燥了。雨下多了會沾染濕氣,居處在濕氣重的地區,人也會沾染濕氣。“火”除了天氣火熱高溫,還有暖氣造成的內火問題,所以現在不但有外在自然的因素,還有各種現代文明的因素。這也是影響健康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現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調環境中慢慢產生的。

【內經】裡面講的很清楚,為什麼會有天熱呢?天熱的時候是陽氣蒸騰,陽氣需要向外發散,陽氣發散時就把裡面的陰寒之氣給逼出來了。

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呢?人的內環境不能夠保證每時每刻都那麼平衡,所以當體內有陰寒,就需要借住陽氣來發散,什麼樣的陽氣力量最大呢?那就是天地間的陽氣力量,所以陰寒之氣就要藉助夏天陽氣最望太陽最炙烈的三伏天來將體內的陰寒之氣散發出去。

夏天到了天氣熱,大家的汗毛孔都打開,這時要適當的勞作,雖然說“不妄作勞”但是要“作勞”,就是要有運動,要出汗。出汗以後人體的孔竅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隱患排掉,這是機體自己在調整,自然需要熱,人身也需要熱,這個時候陽氣向外發散,就把內部的東西帶出來,人要“順”。

所以【內經】裡面講到夏三月是“無厭于日”,夏三月熱到我們都討厭太陽,但是【內經】告訴我們不要討厭太陽,這就叫作“從之”啊,因為我們需要太陽。

但如今,夏天很多人躲在冷氣房中,有的空調還開的很冷,這時毛孔就閉起來了,本來應該要發散的陽氣,不但不往外走,反而往裡走了。這就叫做“逆”啊,因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災害生。

 生於陰陽 / 夫妻關係和諧很重要 

生於什麼陰陽?大家現在最能看到的陰陽就是男女了,男的為陽,女的為陰,陰陽是個大問題。為什麼【內經】講生於陰陽?最大的陰陽是男女。男女最大的關係是什麼?夫婦。很多疾病怎麼來?是從夫婦那裡來的。“陰陽之道,發端乎夫婦”孔子講的。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陰陽要和諧,也就是夫婦要和諧。

現在有幾對夫妻不吵架呀?現在很多夫婦不是你埋怨我就是我埋怨你,男的猜忌女的,女的猜忌男的。男的出去了,女的在家坐不住,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互怨恨,這樣陰陽就不協調。陰陽不協調是疾病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疾病實際上是由這條路上來的,【內經】點出“生於陰陽”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夫婦不好了,陰陽不和了,那麼生出來的子女,又在這樣一個陰陽不調和的家裡生長,這個子女不可能好。現在很多父母帶小孩來看病,反復的看,好了以後又犯,實際上根源在父母身上,在陰陽身上。這點是需要大家高度重視的。和諧的家庭,就是和諧的陰陽,就是“陰平陽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夠健康。

 生於喜怒 / 情緒是健康的關鍵 

生於喜怒,就是生於情志,情志是很影響健康的,情志是什麼?“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人為什麼要法於陰陽呢?因為人跟天地是一個整體,人的情志實際上就相似於天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所以這個情志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健康。“風寒暑濕燥”是外五行,外五行可以致病;“喜怒憂思恐”是內五行,內五行也可以致病。

研究我們的情志、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理行為跟疾病的關係。我們的心理行為直接影響健康,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疾病是由心理所引起的,特別是以下這五種情緒,最容易讓人生病。

第一是怨,喜歡埋怨人。

第二是恨。恨人,就傷“心”,循環系統的疾病跟恨是有決定關係的。

第三是惱,惱火。惱,傷呼吸系統,肺。

第四是怒,容易發怒。怒,傷的就是肝系統,肝膽。怒包括悶怒、鬱怒、大怒等,中風這些在中醫也是屬於肝系統。

第五是煩。煩,女同志喜歡講“煩死人”。對不起,腎就有問題,生殖系統就有問題,煩這個因素直接傷腎。

生於飲食 / 冷飲傷陽氣 

飲食包括食量的問題、飲量的問題,暴飲暴食,大量進食生冷、冰凍的東西,  “寒熱無節”,這個不好這會損傷人的陽氣。人的陽氣對於生命來說太重要了,不要輕耗。尤其交際應酬中 “感情深一口悶”,拿酒當開水在灌,都是飲食沒有節制的表現

另外一個就是葷素的問題。我們的生理告訴我們,草食動物的腸和齒跟肉食動物的腸和齒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客觀的指標。

肉食動物都是伶牙俐齒,都是尖尖的牙齒,素食動物都是平牙,我們除了這四顆尖齒之外都是平牙。

我們有三十二顆牙齒,二十八顆是平牙,四顆是俐牙,這就是我們該吃多少葷該吃多少素的標準,大家自己去計算。

生於居處 / 睡覺就是養命 

居處對健康有很大影響,居處的環境實際上就是風水。 風水跟中醫講的是一個道理,它們都講五行。怎麼進氣,門窗的走向,納什麼氣,就是陰陽,就是五行。

人身是一個小天地,人身就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環境,這個陰陽協不協調,五行相不相合,它會影響在這個環境裡面居住的人,他的心、他的身。

睡眠很重要。

人生的睡眠實際上是一個補充陽氣的過程。我們剛剛講到陽氣是人的根本,陽氣靠什麼補充?陽氣耗散的途徑很多,行、動、一切思維都在耗陽氣,舉手投足都在耗陽氣。耗陽氣的途徑很多,可是補充陽氣的途徑很少,幾乎就靠睡眠。所以睡眠是養陽氣的唯一方式,你說重不重要?也就是養命的唯一方式。所以這個睡眠太重要了,大家真是不要等閒視之。

一大法寶就是要早睡。為什麼要早睡?

居處是要“有時”,睡眠是要“有時”,為什麼要有時?因為天地的陽氣是在這個時候潛藏,人在這個時候也是需要藏的。

我們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最好的藏的狀態是什麼呢?睡眠。在睡眠狀態下就是養精蓄銳,陽氣就能獲得很好的補給,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續發展。中醫裡面講腎是主骨的,骨生髓,髓生血,造血的功能就是在骨髓系統,骨髓是由腎所主的,而腎什麼時候工作呢?

冬季工作,也就是一天的晚上九點到淩晨三點鐘,在腎當班的時候才造血。腎在怎樣的狀態下才當班?腎在人體主藏,只有在睡眠的時候才當班,強調在夜晚時段裡一定要睡覺,睡覺了腎就能夠主骨、生髓、就生血,陽氣就能夠得到補給。如果在這個時候不睡覺,錯過了,對不起,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就算你同樣也睡八個小時,你的這八個小時跟我的這個就不一樣。

現代人習慣於夜生活,顯然這個是有悖天道的,這一點希望大家真正的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調整自己的睡眠,“得道天助”。

我們很忙,怎麼辦?我們可以早一點起來規劃一天的作息。如果實在做不到,那麼你的週休二日就拿來早睡,九點鐘就睡覺,就等於一個禮拜五天在透支,總有兩天給你補。

如果那兩天休息了以後一放開就熬到三四點,然後睡到十一、二點那就更糟了。所以規律作息是身體很重要的節奏。

 

黃帝內經中越活越年輕的秘密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其天年。”相傳在上古時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歲。老人們鶴髮童顏,充分享受上天賜予的壽命。

想要越活越年輕,一起來看看古人如何養生。

1.形勞而不倦  

【黃帝內經】有言:“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古代養生家認為,形與神是相互依存的。

即所謂的“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若要養好“形與神”,須得協調好“動與靜”。“靜”有助於培養元氣,“動”能使元氣更好地循環。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適時適度的飲食習慣、堅持有效的身體鍛練。

做好這些,能使精神飽滿,從而讓身體越活越年輕。我們不難發現,農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長壽。

這得益於鄉村生活,讓他們保持了良好的勞動習慣。身體經常勞作,就不至於輕易感到疲倦。真氣平和調順,自然壽命綿長。

2.心安而不懼  

【黃帝內經】裡說:“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心態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人體內的生理活動,就能始終按照自然規律去運行。反觀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戰戰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夠長壽的。

中醫養生之道,講究的是“養心調神”。這與【黃帝內經】中,“心安而不懼”的說法是一致的。所謂心安者,在志為喜、在聲為笑。喜悅的心情和愉快的笑聲,遠勝過世間一切保養品。佛說:萬物唯心造,隨所住處皆安樂。內心安定、無有恐懼,因而能夠自在灑脫。

3.德全而不危  

【黃帝內經】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歲,動作靈活而不顯得衰老,是因為道德修養的完備。古人以“德”為立身之本。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壽。”意思是說,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往往越活越年輕。孔子這番“有德者壽”的說法,實際是蘊含著醫理的。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養德,能夠調理人的性情。由內而外地維護人的元氣,使人長壽。所謂德全,概括起來有八個字:性善,仁禮,知足,忍讓。謙和禮讓、敬人持己,能夠讓我們免除憂患。保護形神不受傷害,進而可以益壽延年。

4.志閑而少欲  

【黃帝內經】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人的精神恬淡,無欲無求,真氣就會存留體內。精神內守而不耗散,疾病又怎麼能夠襲來呢?人要越活越年輕,就得學會掌控自己的欲望。

清代養生家李度遠,深諳節欲養生之道。他宣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飲食簡單,可以減輕脾胃的負擔;欲望簡單,可以使精神保持清明;說話,有助於調理氣息;人際關係簡單,可以潔身自好;不沾酒色,就能清心寡欲;減輕思慮,便可以免除煩惱。凡事只需略少一分,便可以從中受益一分。吃什麼都香甜,穿什麼都舒服,生活質樸而滿足。

延伸閱讀:

【黃帝內經】裡的”有節”之道,是養生也是處世哲學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探索更多來自 李淳廉的淳萃主義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